-
24h:028 -82865999
首页 > 肛肠 > 肛肠-肛门损伤 > 肛裂 > 肛裂的病因 >
对于产生肛裂的原因你知道多少?
发布人:成都九龙医院 发布时间:2012-01-13 11:40:57
肛裂是齿线以下肛管皮肤破裂形成棱形裂口或溃疡。是一种常见的肛管疾病,好发于青壮年,儿童也可发生,老年人较少。据医学统计女性比男性多得此病,按我国临床观察,男性比女性多见。肛裂常发于肛门后、前正中,以肛门后部居多,两侧的较少。究竟引起肛裂有哪些原因?下面我们一同来看看。
1.解剖学因素:肛门外括约肌浅部,从尾骨起,向前至肛门后方。肛门前、后方不如两侧牢固,容易受损伤。因此,肛门后部受粪便压迫较重,又因肛管后部血液循环不足,弹性较差,肛门腺分布又较多,这些都是发生肛裂的因素。
2.外伤学说:干硬的粪便或异物容易引起肛管皮肤的损伤,这是引起肛裂的主要因素。
3.感染学说:主要是肛门后部的肛隐窝感染,炎症向肛管皮下部蔓延,致使皮下脓肿破溃而成肛裂。
4.内括约肌痉挛学说:由于肛管部位损伤或炎症刺激,使肛门括约肌处于痉挛状态,致使肛管张力增强,易损伤成肛裂。
5.肛门狭小学说:肛管皮肤在发育中迟缓,生成肛管狭小,易损伤成肛裂。
女性夏季肛裂居高不下的原因
一:妇女相对较男性挑食,夏季炎热,饮食又不多,大便没有规律,多数有便秘病史。
二:有些未婚妇女也较容易患肛裂,特别在月经期更易加重,可能是月经期没有很好休息和注意经期卫生,在夏天,细菌繁殖快速,经期卫生不好会引起肛门局部炎症,导致肛裂。
三:中青年妇女遇上生育关,妊娠后活动相应减少,肠蠕动减弱,极易产生便秘,干硬的粪块易擦伤肛管皮肤引起局部感染。
四:在分娩时常常因用力过度,容易撕裂肛管会阴部位,引起疼痛和出血,产生肛裂。
中医认为肛裂的发生原因
①感受风火燥热邪气:燥火结于胃肠,灼伤津液,粪便坚硬干结,难以排出,强努而损伤肛门,造成裂口,裂口因便秘而反复加深,久不愈合,导致肛裂。
②湿热蕴结于肛门:外感湿热邪气,内积醇酒肥甘,以致湿热蕴结胃肠,下注肛门生痈,痈溃不愈而成肛裂。
③血虚肠燥:老人、产后及贫血病人,血虚肠燥而为便秘,易发生肛裂。
这三类人易患慢性肛裂
1.年轻人内括约肌的敏感度较高,加上饮食、生活不规律,较多,所以发病率高。
2.儿童肛门括约肌尚未发育成熟,饮食中蔬菜和粗纤维食品少,粪便较粗硬,同样也会多发。
3.女性的会阴部括约肌较薄弱,经期盆腔充血,回流不畅,再加上分娩时一用力,导致肛管缺血易撕裂。
肛裂犯病的五大原因
①肛裂内口处理不当:内口没有找准确,或没有把感染的原发灶即内口清除。
②肛门腺处理不当:肛门腺感染是肛瘘的重要病因,因此,要切除干净内口,以及内口附近有炎症的肛门腺及肛门腺导管。
③瘘支管及其瘘空腔清除不:即在手术中没有刮干净坏死组织或清除支管,即可导致犯病。
④内口复杂:即瘘内口二个或二个以上时,寻找内口不完全,导致犯病。
⑤新生成的肛瘘:多为患者因肛门腺感染,又发生了肛周脓肿,导致新的肛瘘,而被误认为是犯病,在临床中不难鉴别。
女性产后易肛裂的原因
① 分娩之后长期卧床休息,很少活动、肠蠕动减慢,同时怀孕时腹壁扩张,产后腹壁松弛无力、腹压降低,这都会使肠内容物易停滞在肠腔里,难以排出。
② 产后饮食欠得当,过多地进食精细食物,不吃或很少吃蔬菜、水果等富含纤维的食物,有些人还饮水少。
蹲厕所看报纸容易肛裂
肛裂多发于中年人,但也可发生于老人及小儿,一般来说,肛裂患者大都伴有便秘,很多便秘患者,由于用力排便等造成肛裂。
便秘因素:在肛裂的发病因素中,便秘是大的祸根。直肠内长期滞留宿便不仅可诱发直肠癌,而且粪便堆积还影响血液循环。患者用力解出干燥粪块,必然会使肛门承受较大压力,产生裂口、胀肿等一系列病理改变。
蹲位看报:上厕所时,有很大一部分人都喜欢下蹲位看书看报,造成下蹲和排便时间延长,容易造成肛门直肠内瘀血而诱发疾病。上厕时吸烟能缓冲大脑的排便反射,极容易造成便秘。排便时用力过猛,一些人不管排便感受是否强烈,盲目不停地猛力努挣,只能使直肠肛门和盆底肌肉增加不必要的负担与局部瘀血,导致肛裂的发生和发展。
引起肛裂的原因如此之多,如果您是一位肛裂患者,您知道您是因为什么原因引起的吗?想知道自己肛裂是怎样引起的和肛裂的专业治疗方法。请立即点击医院的进行详细交流。
- 上一篇:肛裂容易被哪些病因引起?
- 下一篇:男性经常肛裂是怎么一回事
热门文章查看更多
-
30+
由临床经验30年
专家坐诊 -
100+
高级职称专家
为首的医疗团队 -
7x24+
每一天,无假日
迅速处理医疗突发状况 -
20+
医保
定点单位 -
24+
24小时
在线挂号 -
1+
始终如一,为您提供
高质量医疗服务
- 深化“扫黑除恶”建设平安医院,坚决打击医疗行业涉黑涉恶行为 维护正常医疗秩序
- 青羊区扫黑办举报电话:028-86275209
- 声明: 网站信息仅供参考,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,就医请遵照医生诊断.网站部分内容来源网络,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.